出處:2016/10/10 天下獨立評論

爭議多年的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制度,在教師組織持續要求檢討、停辦下,教育部終於做出正面回應。先是潘文忠部長出席「全國SUPER教師獎頒獎典禮」時宣布將深刻檢討統合視導、相關教育評鑑制度,希望減輕教師壓力,讓老師回歸教學專業工作;接著,教育部又於10月4日發出新聞稿,稱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將自106學年度起,轉型為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

▋官式評鑑退場  教育現場有感

歷來教育部推出許多教育政策,並對下級單位做出不少行政指導,這些由上而下的政策指導有許多嚴重影響校務發展與正常教學。其中,統合視導與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就是備受批評的兩項政策。

相較於增加教學現場壓力與額外負擔的擾民政策,長期以來,讓基層教師有感的教育施政卻不多。此次教育部明確回應教師組織訴求,宣布讓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退場,是近年來最讓第一線教師有感的政策。

現行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制度係於杜正勝部長任內開始實施,歷經杜正勝、鄭瑞城、吳清基、蔣偉寧、吳思華、潘文忠等6任教育部長,自105學年度至今已屆滿10年,稱得上是近年來最為重要的中小學教育政策之一,正因為如此,教育部願意面對一個自己力推10年的政策,態度值得肯定。

▋績效主義傷害教育本質

教師評鑑制度是以新自由主義、市場機制看待教育的產物,以美國為例,從1980年代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執政時期開始就鼓吹引進市場機制以挽救美國的教育競爭力,到了2002年布希(George Walker Bush)任內更簽署「有教無類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Public Law 107-110),宣稱「不讓任何孩子落後」,卻無視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階級、社區與家庭因素,直接將學生學業成績與學校辦學績效掛勾,甚至任由績效落後的學校退場,以「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取代公立學校,從而衍生許多問題,可謂新自由主義教育政策的極致。

台灣的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之所以能延續10年之久,關鍵在於歷任部長都認為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有助於提升教師專業與教育品質,也因為這樣的認知,教育部、各縣市教育局處均十分重視參加教師評鑑的校數與教師人數,並以此當作衡量教育品質良窳的重要指標。直到10月4日的教育部新聞稿都還宣稱:教師專業評鑑推動至今,105學年度已有21個縣市、2,483校(佔全國校數比例為63.41%)、7萬5,676名教師(佔全國教師人數比例為37.24%)參與,校數及教師數均逐年增加。

殊不知,以統計數據評價教師評鑑,並無法掩飾教師評鑑存在的本質問題。究竟引進此一教師評鑑系統有助於提升教師專業與教育品質的依據何在?如果評鑑有助於提升教育品質的假設為真,為何只能獨尊教育部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制度」?官方又該如何證明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老師確實比未參加者專業?教師除了參加官方指定的系統,難道沒有其他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途徑?

反過來說,如若官版教師評鑑系統造成的紙上作業、形式主義、績效主義、造假文化確實本末倒置、影響教師正常教學,就算全國多數學校與教師都參加了教育部的教師評鑑系統,又能藉此說明什麼?如果此一系統真的有助於提升教育品質,教育部又為何願意轉型?

▋提升教育品質必須尊重教師專業自主

教師素質是影響教育品質的關鍵,如何有效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深受各國關注,教育部宣告改以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取代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觀念與做法符合國際趨勢

過去幾年,一度曾是國際教育顯學的教師評鑑制度其實已經退燒,以今年3月在德國柏林舉辦的2016 年國際教學高峰會議(International Summit o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ISTP)為例,討論主軸為「教師專業進修與成長:創造達到卓越學習成果之優質教學」,與會各國聚焦的不是如何評鑑教師,而正是如何尊重教師專業自主、強化教師專業地位、支持學校、教師對提升教學品質的策略與作法、減少行政部門干預、引進教師組織參與教育決策

或有人擔心教師評鑑一旦停辦,是否影響教師專業成長?其實,各縣市教師組織不僅批判官版評鑑制度,近年來更積極成立各種教師社群,自主辦理教師專業研習課程。放棄官式評鑑系統的教育部,也應翻轉原先的行政思維,改變由上而下的決策模式,揚棄績效主義迷思,才能建構貼近現場需求的專業成長支持系統,真正把教師專業自主權還給教師